以丝路文化为依托、借助数字拍摄复现丝路大遗址的国家级重点文化项目——纪录片《丝路大遗址》正在各大视频网站热播。片中的音乐由西安音乐人于剑飞原创完成,采用不同的音乐表现丝路遗址上的不同文化,成为了该纪录片的一大亮点。
6月13日,记者对纪录片《丝路大遗址》的音乐总监于剑飞进行了专访,听他讲述关于音乐创作方面的事情。
音乐风格:尽力去还原当时的特点
“2013年的时候,我参与到纪录片《帝陵》的制作,这部纪录片很成功,导演张普然后来又策划了《丝路大遗址》这部纪录片。”于剑飞告诉记者,“我们是原班人马的重新回归,大家共同来完成这部纪录片。我还是完成音乐的部分,担任音乐总监。”
纪录片《丝路大遗址》共5季10集,总时长500分钟,分为《千宫辉煌》《商贸繁盛》《金戈铁马》《信仰圣土》《盛世华章》五大篇章,从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宗教、艺术等方面生动地展示丝绸之路上各大遗址的过去与未来。
这么宏大的主题,如何用音乐去表现?于剑飞说,这正是他接到任务后首先考虑的问题。“因为纪录片表现的是我们国内的33处大遗址,展现的是丝绸之路文化,而且是从多方面展现。剧本还是《帝陵》的编剧创作的,看了剧本后给了我很深的感触。总导演带着主创团队,跑遍了新疆,我的思绪也是跟着丝路重新走了一遍。所以当时我就想到了:要用不同的音乐风格,尽力去还原当时的特点。片中有人物,也有故事,我创作的音乐就要充分考虑这些。同时,也要适应现代人的音乐审美。”
创作理念:用音乐给整部纪录片插上翅膀
很巧合的一件事,于剑飞的童年大部分就是在新疆生活。在他小时候的记忆里,就有关于丝路的深刻记忆。
“那边的一草一木,还有那边的人,给我的印象非常美好。我也是听着新疆音乐长大的,有一种天然的丝路文化感觉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是用音乐来还原我小时候童年的记忆。我有时候做梦,梦见我回到小时候,坐着火车、穿过茫茫大漠,那条路基本上就是今天的丝路沿线。”
一直在创作传统文化音乐,于剑飞对自己的音乐有着严谨的态度。“在创作《丝路大遗址》音乐的时候,我会去查阅史料,按照丝路的地理顺序一路走过去。我看着那些文字,在我脑海里就有了画面,然后再根据画面和内容的需要,创作相匹配的音乐。具体到不同国家的时候,比如乌孙国、比如龟兹国,我要去查阅这些国家当时的音乐风格是什么,尽量去还原当时的音乐。纪录片的内容很重要, 片中的音乐,就是给丝路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。用我的音乐去表达情感,虽然有很多不同的音乐曲目,但是要符合整部纪录片的风格,融入到剧情当中。”
与此前的纪录片不同,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,于剑飞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。于剑飞表示,“我用到了一些当时西域的乐器,比如 达普和萨塔尔等乐器,这些都是有着极强的地域特色乐器。用这些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,才会更加符合当时的地域文化特点,不能出现音乐和地域不符合的错乱现象。”
客串角色:出演了片中的突厥王
除了是整部纪录片的音乐总监,于剑飞这次在《丝路大遗址》中还客串了一个角色,饰演片中的突厥王。
“我出演的角色,是突厥的一个王爷,在摄影棚用绿幕技术拍摄。当时我化好妆后,就在摄影棚里进行无实物表演。现在大家看到的画面,是后期由特效团队加入画面上的其他景物。实际上,现场拍摄的时候,摄影棚里就只有我一个演员。我坐的前面有个桌案,上面摆了一些拍摄用的道具:有一些吃的食物,有一些新鲜水果。其实现场准备好,拍摄起来也很快,我出演的戏份很顺利就拍摄完成,也是圆了我当演员的一个梦想。”
通过《丝路大遗址》的创作,于剑飞对丝路有了新的体会。他告诉记者,“丝路加深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沟通,把我们的文化传到了西方,又把西方的文化带了回来,也让当时的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有了相互交流和发展,这也是丝路文化的重要作用。给《丝路大遗址》做完所有的原创音乐,也让我对丝路文化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。”